作家部落 张戬炜

    38、退 板

     

    有朋友说,本专栏的文章,专业性太强,读来觉得有点累。唉,与其说读得累,还不如说写得累。譬如,此文的题目本来叫“退范”。落笔以后,思索再三,觉得专业性太强,还是改回“退板”。什么原因,容在下细禀。

    常州人嫌某人的脑袋不开窍、办事太呆板、脸色又难看,常有一句贬语曰:“板板六十四!”

    关于“板板六十四”的出处,一般认为出自两个人。一个是宋代的,叫周遵道。另一个是清代的,叫范寅。

    周老师疑似苏州人,比较有文化,写过一本书,叫《豹隐纪谈》。其中谈到古人铸铜钱,说“宋代凡铸钱,每板六十四文。”

    范老师是浙江绍兴人,书法家。抽空写了一本书,叫《越谚》。书中说:“板板六十四,铸钱定例也,喻不活。”

    事情到这里貌似已经解决。碰到有人问:“这位大哥,动问一下,你说的板板六十四,出处在哪里啊?”这位大哥理直气壮地说:“周、范两位老先生说过了……”

    话说到这里,其实问题已经出现了。当过翻砂工的人要笑了——浇铸,是要有模具的。光光的一块板上,刻了八八六十四个铜钱图案,一勺子融化的铜水浇下去,铸出的铜钱,一面有图案,另一面是光板子,这叫什么铜钱?

    这位大哥一定不服。你这小子,居然敢否定古人!周、范两先生一是宋代、一是清代,资格比你老多了。他们说铜钱是一板一板铸的,就是一板一板的。他们说一板是六十四枚,就是六十四。难道你比他们更懂?

    嘻嘻,这位大哥息怒。清代范先生的出处,估计是出自宋代周先生。我敢断言,周、范两位先生,都不是铸钱的,而且,肯定没到过铸钱的工场。

    国人铸钱,始于先秦。据江波、赵志编著的《中国古钱币真伪鉴定》介绍:“先秦时期铸币形制仿照农业手工业工具,铸币业也属于青铜业的一部分。先秦钱范大体可分为四类;陶范、石范、铜范、泥范。1963年在山西侯马牛村出土了一批耸肩尖足空首陶范,有的范中还留有没取出的空首布。”

    先解释“空首布”:据彭信威《中国货币史》介绍:“布币的发展,经过两个重要的阶段。第一个阶段是铲形,首空可以纳柄,所以称为空首布。”说白了,空首布,就是铸成铲形的铜钱。

    再说“钱范”:《辞海·钱范》:“古代制造金属货币使用的范模。范的钱文阴文反书,范面有沟漕,以便灌注金属熔液,多用铜、铁、土或滑石制成。战国时期的铸币,都是用范直接铸成。”

    简言之,从先秦开始,铜钱就是用“范”、也就是模具铸成的。出土文物中,还可以找到“没取出的空首布”为实证。板,是不可能铸出两面都有图案的铜钱来的。

    当然,这位大哥可以反诘,说“板”是“板”、“范”是“范”,怎么可以用滥用。对!只是请大家想一想,宋代的周先生是苏州人,苏州方言里,“板”与“范”,是不是一个容易听岔的音?翻砂工说“每范六十四”,周先生听成“每板六十四”,不是没有可能的。

    由此看来,“板板六十四”这句话,用铸钱的板来形容,是讲不通的。一定要用此喻,那只有一个办法,就是改成“范范六十四”。

    这位大哥还不服。你说“范范六十四”,每一范就一定是八个铜钱模具?一定是八个范一起浇铸?然后“范范六十四”?

    真是巧了,先秦时代不好说,在那个常州人创建的萧梁王朝,铸钱的“范”,还真是一范八个铜钱。

    2003年7月,中国钱币博物馆、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及鄂州市博物馆的科研人员,到南京大学考古与艺术博物馆、镇江博物馆,对萧梁时期双面叠铸范进行了系统研究。研究报告说,双面叠铸范“两面有钱腔,每片范两面各设8枚钱,最多可以叠100层。”

    所谓“叠铸范”,就是铸钱的范,可以一层一层叠起来。这些范,共用一个浇铸口。一锅融化的铜水浇下去,可以同时铸出许多铜钱来,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。

    研究报告说,萧梁时期双面叠铸范的模具设计,实现了上下模对称使用,解决了千年以来范铸技术中的分型难题。达到了历史上叠铸钱币工艺的顶峰, 亦是中国古代范铸法铸钱技术的顶峰。

    一个范,铸八个钱,是没有问题了。范,可以叠起来,如果是八个范,就是“范范六十四”。只是萧梁王朝时期,范,已经可以叠到100层了,这怎么解释?是不是可以这么理解——从萧梁王朝到大宋王朝,差不多经历了500年。宋代的范,面积增大了,不再是八个,而是八八六十四个了。如果这个理解没有错,把周老师“宋代凡铸钱,每板六十四文”换成“宋代凡铸钱,每范六十四文”,道理就全通了。

    这位大哥想了想说,“板板六十四”还衍生出“推板”、“推为”两个词,你怎么套上去说!

    唉,不是“推板”、“推为”,是“退板”、“退位”。退,古汉语里有一个意思是“除下”、“脱落”。例如“退笔”,就是脱了毛的笔、“退萎”,就是落叶枯萎、“退犀”,就是犀牛脱落的角。循此,坏的范,就是“退范”、对不上榫头位置的,就是“退位”。

    这位大哥突然发现了问题,又是“退板”、又是“退范”,你什么意思!

    开头说了,此文本叫“退范”,后改回“退板”。为什么?因为我的考证,就算都觉得有道理,众人落笔,肯定还是“推板”、或者稍微准确一点的“退板”,绝对没有写“退范”的。这叫什么?这叫“这位大哥”的力量、或者叫“群众的力量”。